登入  |  English
感謝您對「自由軟體鑄造場」的支持與愛護,十多年來「自由軟體鑄造場」受中央研究院支持,並在資訊科學研究所以及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現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 原網站預計持續維運至 2021年底,網站內容基本上不會再更動。本網站由 Denny Huang 備份封存。
也紀念我們永遠的朋友 李士傑先生(Shih-Chieh Ilya Li)。
自由專欄

自由專欄

維基百科以最快的速度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動輒數十萬的條目數量,而且可能的話,每個條目都可以擁有一定的內容篇幅。能夠成就這樣的偉業,靠得就是異於一般百科全書的編篡方式。維基百科的作者不一定是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不管從寫作、審查到管理,更多的參與者都是業餘的愛好者,甚至於可能是門外漢。

但是這個模式並不代表維基百科可以脫離專業而存在。百科全書畢竟跟尋常的共筆不同,一般人看到「百科全書」,就會想像它是正確而權威的。而為了保證維基百科的正確,在寫作之中就會要求必須引用權威性的參考資料。如此一來雖然動手創作者就算只是個門外漢,但是當內容完全是依據權威來源寫作時,最多就是抓不到重點,文章過於雜蕪或簡略,而不至於出現太離譜錯誤。

◎ 本篇文章傳達作者意見,不代表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立場,回覆意見請見部落格原文網址,採用 CC-BY-SA 授權

公有雲的雲端上,沒有隱私。雲端廠商本身不一定有興趣窺探你的秘密資料,但若某國政府,或官司對手突然對你的秘密有興趣,廠商可能沒有勇氣甚至沒有法律立場抗拒要求。

既要上雲端,又想保護隱私,唯一的希望就是讓雲端廠商看不懂或看不見你的秘密資料。那麼就算本國或他國的政府、律師從雲端調閱你的隱私資料,也不會構成威脅。Homomorphic encryption 與 unhosted 這兩種保護雲端隱私的資訊安全技術,就是分別依據這兩個想法運作。

◎ 本文轉錄自台灣創用CC計畫網站,採用 CC-BY-SA 3.0 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由中研院台灣創用CC計畫籌辦的「開放政府資料:現況、願景、策略」座談會在 12 月 14 日順利召開。由政治大學李治安老師主持、六位講者與會,和在場七十多位參與者進行熱烈對談,議程安排緊湊、內容豐富,讓許多與會者大感意猶未盡。本次研討會由公部門代表、民間合作者以及中研院研究員分享他們對於開放政府資料的心得、實施經驗和目前成果。本次座談在台北市南港的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舉行,以下僅依座談進行順序,簡要報導研討會的情況。

◎ 本文轉錄自 遠之聲:ffaarr的分享世界,採用 CC-BY-SA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

維基百科目前有 271 種語言版本(另外還存在 11 種暫時關閉的版本),但並非都發展得很好,有些語言本身就弱勢,網路資源也更加缺乏,因此即使該語言使用者多,甚至作為官方語言,也無法發展得很好,本文即根據維基媒體的統計數據(2011 年 10 月- 12 月),整理了各國及地區的人(只能統計該資料中有的國家地區,因此並不完整),最常使用(以使用頁面量計算)的維基百科版本,可由此為一個切入點,來觀察那種語言在該國較為強勢較影響力。其中並且把並非該國官方語之一的情形以粗體標出。另外如果該語言版本使用者未超過該國使用維基百科數字的一半,會特別標出數字,以表示該語言並未佔絕對優勢。語言的排序數字,是按照該語版本維基百科的總使用量排名,國家的排序是依照該國維基百科使用總量。

成本計算的基本認識

架構一台個人用的電腦到底要花多少成本,恐怕很少人認真地算過吧!通常一般人只計算購買所需的軟硬體要花多少錢,鮮少有人會去計算其他沒看到的成本。對於一 位真正想把錢花在刀口上的人來說,算一下自己電腦的建置成本是有必要的。只是大多數人不太清楚成本要怎麼算,因為有太多項目不是用金錢的形式呈現的。

企管和專案管理的教科書會告訴讀者,成本的計算至少有三大項,分別是時間、勞力和資本(通常可用「錢」來表示,本文以下從之)。不論什麼樣的商業活動或專案 管理,這三項都是計算成本的根本,同時也評估績效的標準之一。此處就以本文的主題為例,簡單的說明一下。從決定買台電腦那一刻起,就是計算成本的開始,接 下來會花一點「時間」找一下相關資訊,例如機型、想用的軟體、相關價格以及要到哪裡去買(網路購物或到實體店家)等,從自己蒐集來資訊加以思考後,最後會 決定買台自認合適的電腦(自行 DIY 或特定品牌的電腦)。接著就是花「錢」買回家,開拆之後,還要花點「勞力」安裝軟硬體(選擇 DIY 的朋友會花比較多的勞力),謹慎一點的朋友還會花一兩天時間進行燒機測試(可不是放把火來燒燒看!而是在一段時間內讓電腦連續執行各種工作,以檢查硬體有 沒有問題,以便能在和店家約定的期限內退換貨)。

◎ 本文轉錄自空洞的世界 The empty world,採用 CC-BY-NC 3.0 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在日常生活中,地圖常常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觀光景點遊覽,在機關行號內的各個單位移動;依靠公路地圖指引到下個城鎮的方向;森林步道、鐵道、歷史建物等地點標示,地圖總是比起其他的表示方式更直觀。近幾年,隨著行動裝置的發展,電子導航也很快的攻佔汽車內裝市場。

雖然地圖對很多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但是收集可信的地理圖資所耗人力物力是相當龐大的,好比如果要做到可以導航的資料,必須先知道每個路口的左右轉限制,每條路的車道數量及設計;商店則要蒐集其名稱、類型還有營業時間。

本文原載高市教育電子報

越是進步與偉大的城市,交通運輸網的設計一定會把大眾運輸工具考慮進去。而目前公共汽車,公共渡輪到目前的捷運系統等等,無非不是鼓勵社會大眾多利用這些公共建設,甚至政府部門相關單位會匡列預算來補助與扶持這些公共設施。

除了政府常利用許多媒體鼓勵大家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之外,甚至連國家,學校也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觀念放入課程當中,而且是在很基礎的教育階段中。例如: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當中,便有個單元是在讓小朋友認識大眾運輸工具以及鼓勵大家使用。

「官方」一詞,原本指的只是與政府相關的事物,但近年來已經成為對應英文 official 一詞的標準翻譯,指的是能夠代表一個機構或公眾的事物,不見得要與政府單位相關。所以雖然藝人大多不當官,NGO 團體標榜就是無官做,但是它們都可以擁有「官方網站」來表達「官方看法」。

不管是真官、假官,「官方」資訊的真與假在平日就已經是可能發生爭議的問題,而維基百科條目寫作時,官方資料的應用,更容易引起許多的爭議。尤其是有些維基人一下子說「以官方資料為準」,一下子又說「官方資料不可靠」,總讓人有些負面的聯想。事實上,這是出於一個迷思,若能拋開官方、非官方的名義,以維基化的眼光來看,則這樣的迷思自然會減少許多。

我那場運氣不錯,排在第一天的上午,雖然環境很不適合(相當嘈雜)而且非常混亂(有 SXSW 的實戰感覺),但幾乎是全室爆滿,談的就是莫拉克風災的經驗。我把層次再拉高一點到 open data 的「天堂」只會在災難時出現的這個點。因為泰國最近大洪水,所以聽眾很快就抓到我想表達的點。講開放資料的這些團體跟災難防救的那一群有點距離(例如 CrisisMap, Ushahidi),所以我就利用台灣的例子,嘗試把兩個串起來。

由於「莫拉克」的案例實在太特別,所以十分多鐘講完後,陸續有南非、荷蘭、英國、盧森堡、德國、法國、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的人來攀談並且詢問諸多細節。相當大的比例認為這經驗應該多說一點,所以我答應了 https://www.ejc.net/ 的一位計畫協調人,近日會寫一篇比較長的文章給她,讓這經驗透過歐盟新聞傳播學院的體系再發散一次。

◎ 本篇文章傳達作者意見,不代表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立場,回覆意見請見部落格原文網址,採用 CC-BY-SA 授權

摘要

「只談優點,不談缺點」,在臺灣,主導(傳統、筆記、平板)電腦輔助教學的力量來自電子資訊產業,而不是來自教學專業。在這一波電子書包狂熱中,專業意見再度缺席,將造成「科技提升教學效果」的機會再次流失,與國家龐大教育資源的浪費。

文摘

這裡搜錄了一些關於開放資料的好文章,歡迎閱讀。

《大英百科全書》的中文版大約 20 冊,可能足以填滿你家的一層書櫃-當然,大部分的人家裡應該不會有這種書,可能得要到大圖書館裡才能找到他們的蹤影。但是無論如何,每個人都知道如此龐大的出版品,能夠搜羅的知識仍只是滄海一粟。你不會期待能在其中查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蝴蝶種類、戰機型號或者文學家生平。你知道即使是全球知名(或者在英國人心目中全球知名)的知識,也有可能只能分得數行簡單定義的介紹。

這次去香港參加香港前瞻中心香港歐洲商務協會所共同舉辦的 Open Government Seminar 是一個誤會。我本來不知道有這個會議,但從 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 的一位朋友信中知道活動訊息後,心想香港也不遠,而且這主題來的正是時候。不假思索,直接報名參加。會後與基金會的 Councillor 聊天才知道,原來我竟然是第一個報名的,而且積極的程度有點意料之外。這顯示了幾個有趣的事實,而這事實也透漏著 APAC 區域的 Open Government 和 Open Data 會如何發展。

◎ 本文轉錄自台灣創用CC計畫網站採用 CC-BY-SA 3.0 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資訊時代的共有資源」專題,已於 2011.11.19 在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順利舉辦,會中有許多精采的對話。這裡提供講者精采摘要,讓大家延續思考這個重要的議題。

最近有一則關於氣象局新聞頗值得關注。根據媒體報導,氣象局在天氣預測的部份,即將實行 368 鄉鎮的預報。預報資料的頻率是鄉鎮市區兩天內每 3 小時天氣預報,以及 7 天內每 12 小時的天氣預報資訊。

在開放資料的各種討論,氣象和交通資訊通常是最常被提及的資料類型。不只是因為這兩者所產出的資料,幾乎是所有民眾每日生活所需,而且由於資料本身的變異以及更新頻率相當的頻繁,在資料應用的方式以遊戲規則方面,也有不少的發展。

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俚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曹丕《典論.論文

大概在十八個世紀以前,曹丕評點了當世的文人,開篇一句「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傳頌千古。1800 年來的文人還是一樣「相輕相礙」,不過文學創作本來就是爭一個主觀的「美」字,這樣的習性是作家們精進的動力,稱不上什麼壞事。不過到了維基百科來,就得盡力的去除編輯者相輕的問題,畢竟這是一個眾人協力才能完成的百科全書,若是因為文字使用的差異而爭議不斷,可是會阻礙百科成長的。

OpenData/TW 的第二場開放資料座談(2011 年 9 /29)的報名狀況讓我們很驚訝,在沒有大力宣傳下,三十五個的名額早在一週前額滿了。對於一個如此新穎又陌生的主題而言,能夠獲得足夠的關注,我們也相當的欣慰。回想起七月份第一場的座談,籌備和宣傳的時間更短,最後講者和聽眾的互動卻欲罷不能,還要主持人猛澆冷水,大家才得以在週四的晚上早點回家。

在第一場和第二場座談之間,國內的開放資料狀況有了些改變。主要是台北市政府率先推出了 https://data.taipei.gov.tw 的網站。這個網站我們在日前第一時間就開始監測,後來在九月中旬時的台北市電腦公會座談活動,也邀請到了負責本案的資訊處雇員針對這個計畫說明緣由。雖然說我沒有去這一場的座談,但身旁的一些朋友帶回來的訊息,跟我們之前所預估的狀況,八九不離十。

之後,行政院研考會也有了一些動作。根據了解,到今年年底為止,研考會的 Open Data 業務主要會放在「陸續訪談相關部會、辦理 Open Data 創新競賽、規劃 Open Data 系列報導,及蒐集相關訊息於 MyeGOV 網站上」等。這些作為個人覺得部分可以歸類為「無效」的政策宣示範本活動,但無論如何,Open Data 這一股風潮,也開始吹到了台灣。

◎ 本文轉錄自台灣創用CC計畫網站採用 CC-BY-SA 3.0 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CC Salon @ Mozilla Online (Beijing).就在 10 月 31 日週一,趁著到北京出席國際會議的機會,台灣創用CC計畫 (CC Taiwan) 主持人莊庭瑞拜訪了知識共享中國大陸項目 (CC China Mainland) 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王春燕教授,並參與了由王春燕教授主持的「CC沙龍之網絡資訊與共享文化」活動。這項活動安排在週一下午 3:30 到 5:30 於北京謀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Mozilla Online) 附設的謀智空間舉行。

◎本文轉載自數位文化學院,網址為 https://d-academy.tw/archives/1740/

當少數人為新傳播科技跟新媒體應用突飛猛進、百花齊放而喝采,並以資訊創新者或早期採用者的身份快速前奔時,很容易忘記,若以世界人口為尺度,能夠用電的人口其實只佔少數,能上網的人更少,更遑論寬頻、3G、4G/WiMax/LTE等新詞彙。

即使在人稱「科技島」的台灣,數位落差依舊是個問題,但相較於其他具有不同程度爭議性的媒體改革議題,「解決」數位落差此一目標幾乎可稱得上是完美的政治正確:幫助弱勢、提昇教育品質、帶動地方特色行銷、又能帶動科技產業成長,因此上至總統,下至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教育部,青輔會,經濟部,地方政府,學校單位…等等,都將「解決」數位落差問題視為重要且例行之計畫,更有不少企業及基金會以「縮減數位落差」作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以此觀之,數位落差在台灣即使是個問題,但應是媒體改革議題中阻力最小的,最不需要花精神討論的…然而是這樣嗎?

維基百科裡「政治」 (Politics) 條目中是如此定義政治的:「是各種集團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集團或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結成的特定關係。」換言之只要有大家一起來做決定的需求,就有政治發生。不過在台灣,談到政治總讓人想到口沫橫飛,吵不完的政客、名嘴。平常時候為了避免跟你的家人好友為了藍藍綠綠的問題搞到面紅耳赤,大家都是對這個可怕的問題敬而遠之的。

雖然我們也很希望「政治歸政治,維基歸維基」,但是政治本身也是人類知識的一環,同時人類知識向來也有著滿滿的政治味。再加上維基是以語言分版本,而非以政治上的疆界分版本,所以「中文維基」就得碰上台灣、中國、香港兩岸三地複雜又敏感的政治神經,誤會與糾紛也不得不在此間產生。這一話,筆者就先大膽的來觸碰這個惱人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 OpenData/TW https://www.opendata.tw/tut/ready2open/

透過這份 Ready2Open 問卷,公共機構可以評鑑內部在因應「開放政府/開放資料」時的整備狀態如何。完成問卷的最後總和得分(範例),可以作為公共機構擬定策略和措施的參考依據。

open data

圖片來源:作者 opensourceway,CC-BY_SA 2.0 Unported

更多文章...

第 6 頁, 共 13 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