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高市教育電子報
越是進步與偉大的城市,交通運輸網的設計一定會把大眾運輸工具考慮進去。而目前公共汽車,公共渡輪到目前的捷運系統等等,無非不是鼓勵社會大眾多利用這些公共建設,甚至政府部門相關單位會匡列預算來補助與扶持這些公共設施。
除了政府常利用許多媒體鼓勵大家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之外,甚至連國家,學校也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觀念放入課程當中,而且是在很基礎的教育階段中。例如: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當中,便有個單元是在讓小朋友認識大眾運輸工具以及鼓勵大家使用。
當然,除了大眾運輸工具的選擇之外,大家的對於交通工具的選擇,其實還有:走路,腳踏車,機車,開車,與計程車等,而大眾運輸工具其實並不會壓迫到這些交通工具的生存空間,相反的,除了提供多種的選擇之外,還可以互為搭配,讓大家對於移動的需求更為便利以及具有彈性。
此外,若我們要從 A 地移往 B 地,以交通工具選擇而言,大概如下表:
工具選擇 |
備註 |
走路 |
因能力足夠,所以凡事可親為(自力救濟) |
公車(客運) |
公共大眾運輸工具,使用公共建設,公共財,減少社會整體成本支出 |
計程車 |
關鍵前提要有能力(經費)負擔, 目標明確,可視需求量身訂製, 可依據實際狀況來決定投入多少資源 |
現存的交通工具的使用與選擇可以如此看之外,目前我們所使用的電腦軟體,也存在頗為類似的狀況。
首先,我們要知道電腦軟體,絕對不是憑空掉下來,而是依需求撰寫程式碼,再讓電腦去執行程式碼,然後完成計畫中的事情。
目前電腦軟體的狀況,大致也可分成三種:首先是自力更生自己寫程式,其次是花錢向電腦公司(或程式寫手)購買,最後是使用自由軟體。
有問題有需求,自己寫程式來解決,看起來,聽起來,滿不賴的。問題是這種方式,平心而論確實有些門檻,且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是一種不可望且更不可及的夢。
花錢購買程式,這種狀況其實又可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根據自己的需求,量身定做,這樣很能切合自己的需要,但此種方式成本相當高,對一般人而言,很難負擔的起。
於是,另一種方式,便是根據大部分人都可能有的需求來撰寫程式,使用這種方式所產生的程式,人們很可能只用到全部功能其中的2/10,但是卻得要付出全部功能的代價。
自由軟體,這是一種在「人人付出一點涓,世界便能更美好」的無私精神以及「以開放來促使與推動讓所知能更完備」的良性循環下所產生的程式,所以自由軟體的四大特性:自由使用,自由複製,自由修改,自由散佈,便是在達成以上所說的目標,更因為如此,任何人可以以最低的代價來擁有或使用自由軟體。因此自由軟體的身分可說是社會公共財,其功能有如大眾運輸系統般,服務著大家。
對自由軟體以及你之間,有個大前提是你要願意去了解他的路線以及願意去使用他,才能獲得他所帶來的便利。
而我們若再把軟體的選擇跟上面的表放在一起,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結果:
交通工具選擇 |
軟體工具選擇 |
備註 |
走路 |
自己寫程式 |
因能力足夠,所以凡事可親為(自力救濟) |
公車(客運) |
使用自由軟體 |
公共大眾運輸工具,使用公共建設,公共財,減少社會整體成本支出 |
計程車 |
商用軟體 |
關鍵前提要有能力(經費)負擔, |
看到這個表之後,我突然了解到,為何歐洲等多先進國家,尤其是大眾運輸工具越發達以及公民意識越抬頭的國家,為何都「不」特別去推行自由軟體,因為早已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在使用自由軟體。就好像目前我們的社會,早已不用特別講「不可隨地吐痰,不可隨地便溺」,大家也都不會隨地吐痰,不會隨地便溺般的自然。
另外,習於批評自由軟體功能不完備,不方便,不成熟的人,是否會因大眾運輸系統路線的不完備,不方便,不成熟,而拒絕搭乘呢?此外,大眾運輸系統現存的現實問題是會因使用的人越多,投入改善的資源便會越高。同理,軟體的開發與改善也是同樣的道理。
站在政府長期經營的立場來看,是扶植與支持自由軟體,所獲得的社會效益(政績)高呢?還是去扶植某些商業軟體,拉高某些少數商業軟體的產值,更能顯得自己的施政成績優異呢?
站在國民基礎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先重視哪一塊的教育呢?很顯然的,是使用自由軟體這一塊,因為他友善的四大特性(自由使用,自由複製,自由修改,自由散佈),大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無形當中減輕了社會國家負擔。
由此看來,其實工具選擇的問題其根本都是很類似的,主要是依據能力來區分,能力強者,自然自主性就比較高,但大部分的人,可能就比較需要幫忙。因此,我們該選擇哪種方式來幫助以及拉拔整個環境呢?我想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不去思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