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是 Word 跟 Excel 。網站是為了提供地址跟電話號碼而存在的,請撥這個電話號碼與我們聯繫。因此,規模上百人的 NGO 或許有能力養得起一個兼職的工程師/網管,維護網站以及上百台的電腦;絕大多數的 NGO 則只有義工甲和義工乙,而這已經是很好的情況了。當我們說到甚麼 Web 2.0 啦、 Social Network Software 啦,其實都脫離 NGO 太遙遠了─的確這些都可以是當代的社會運動絕佳實作,但是實在是十足的菁英化,不可能在此刻的時空背景中,落實於任何的 NGO 。
某方面來說,我認同孫窮理所說,「並非勞工不上網,而是不以勞工的身份上網」,可是這樣的說法點出了問題卻也避開了問題。電腦對 NGO 這種充滿戰鬥氣息(甚至是游擊戰!)的組織來說,是必須要成為單兵基本兵器才能發揮戰力的;也就是說,必須要融入 NGO 成員的日常作業,必須要是經濟實惠、強猛耐操而又有高度可取代性的東西,不論是硬體或軟體皆然,這樣才能用於實戰並且應付 NGO 流動性高而且工作負荷大的本質。
很多人此時會想到開放源碼軟體與自由軟體。但是撇開開放源碼軟體與自由軟體的社運本質(畢竟並非所有的社會運動都一定得綁在一起),對於 NGO 來說,其實只要是經濟實惠、強猛耐操而又有高度可取代性的軟體,不論是否為商業軟體,都是值得使用的軟體。只不過通常開放源碼軟體與自由軟體就取得上來 說,是比較經濟實惠的;但說到實際的部署使用成本、強猛性與可取代性來說,其實又是另一回事,而這也是在看待 NGO 運用資訊工具時,所不可忽略的細節。
因此,有個叫 Tactical Tech 的組織發起了一個叫 "NGO-in-a-Box" 的計畫,按照不同的情境挑選了若干適用的開放源碼軟體、自由軟體與免費軟體,整理相關的教學文件,並設計了若干「使用劇本」,並將每一種使用情境包裝成一 份單獨的 CD ,想藉此提升 NGO 的資訊戰力。讓我們站在此處,回過頭來看看本地的情狀,NGO 所缺少的其實不是合用的軟體、不僅是中文的操作介面,而是擺脫急就章式拼湊所需的情境腳本(和部署計畫),以及抹除對資訊工具焦慮及恐懼所需的經驗。
當 NGO 成員對於資訊工具的敏感度提高之後,才有辦法將單兵戰力凝聚成組織戰力,然後 NGO 才得以以 NGO 的身份 Online 。礙於篇幅,且讓我們暫此小歇,下回待續吧。
(本篇文章為個人意見,不代表鑄造場電子報立場。)
相關網址:
1.苦勞網
2.NGO Online 計畫
3.Tactical Tech
4.NGO-in-a-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