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  繁體中文
感謝您對「自由軟體鑄造場」的支持與愛護,十多年來「自由軟體鑄造場」受中央研究院支持,並在資訊科學研究所以及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現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 原網站預計持續維運至 2021年底,網站內容基本上不會再更動。本網站由 Denny Huang 備份封存。
也紀念我們永遠的朋友 李士傑先生(Shih-Chieh Ilya Li)。
News

電腦的建置成本-個人篇

成本計算的基本認識

架構一台個人用的電腦到底要花多少成本,恐怕很少人認真地算過吧!通常一般人只計算購買所需的軟硬體要花多少錢,鮮少有人會去計算其他沒看到的成本。對於一 位真正想把錢花在刀口上的人來說,算一下自己電腦的建置成本是有必要的。只是大多數人不太清楚成本要怎麼算,因為有太多項目不是用金錢的形式呈現的。

企管和專案管理的教科書會告訴讀者,成本的計算至少有三大項,分別是時間、勞力和資本(通常可用「錢」來表示,本文以下從之)。不論什麼樣的商業活動或專案 管理,這三項都是計算成本的根本,同時也評估績效的標準之一。此處就以本文的主題為例,簡單的說明一下。從決定買台電腦那一刻起,就是計算成本的開始,接 下來會花一點「時間」找一下相關資訊,例如機型、想用的軟體、相關價格以及要到哪裡去買(網路購物或到實體店家)等,從自己蒐集來資訊加以思考後,最後會 決定買台自認合適的電腦(自行 DIY 或特定品牌的電腦)。接著就是花「錢」買回家,開拆之後,還要花點「勞力」安裝軟硬體(選擇 DIY 的朋友會花比較多的勞力),謹慎一點的朋友還會花一兩天時間進行燒機測試(可不是放把火來燒燒看!而是在一段時間內讓電腦連續執行各種工作,以檢查硬體有 沒有問題,以便能在和店家約定的期限內退換貨)。

在這整個過程中,只要是電腦正式上線工作之前,所花費的都是建置成本。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以下將以我個人的經驗和心得,和大家分享有關建置電腦的成本考量項目和經驗,希望對大家看守荷包和極大化自己的時間運用有所助益。

和時間有關的項目

如同前述,時間是個重要的成本,在我的心目中,也是最重要的項目。畢竟錢可以再賺,勞力可以因為休養而恢復,只有時間是一去不再回,既不能儲存備用,也不能預借,所以在其他條件許可下,通常「節省時間」總是我優先考慮的項目。至於可能花費的時間,大概有以下幾項:

一、規劃的時間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的需求。依我個人協助親朋好友買電腦的經驗,很少有人會把自己的需求說清楚的,甚至有人還會刻意隱瞞。例如明明想買電腦來 玩遊戲和看「特別的片子」(大家心裡有數就好,很多事情不必也不能說太明,若真不懂,問一下身邊玩電腦比較瘋的朋友或是服務單位內的 MIS,請勿留言或 e-mail 來問),卻因為怕被認為水準不夠,就跟我說是為了課業和學電腦才買的。通常這兩個答案和沒說是一樣的。課業,中小學大概就是上網查資料並剪貼潤飾成報告 (學校禁止剪貼,但實務上哪有可能?),中小學以上就有所謂專業領域的問題,如影像處理、多媒體處理、程式設計、資料庫......,有些領域可是會有特 定要求,不是一句「課業需要」就行。至於「學電腦」,也是空泛到不行的說法。只要會開機上網就好嗎?還是有志成為駭客?想要達到的目標不同建置出來的電 腦,其間的差異也可以是很大的!

青春期和成年人,男性和女生,大家要的都各有差異,弄清楚並誠實、具體地表達給協助規劃的人,對於未來能不能讓電腦成為好幫手,絕對居於關鍵地位!

把需求弄清楚,接著就是要尋找相關資訊。網路雖然是最好的尋寶地,不過各大小軟硬體公司都有或多或少的業務代表或公關人員會在網路世界的各個角落發表名為開 箱分享,實為推銷的文章(很多已經有誇張不實的嫌疑),總之,自己要有能力去分辨,人言不盡屬子虛,亦非全部為真,就看自己的基礎知識和經驗有多少,以及 受委託人有多大本事而定。要小心的是,資訊蒐集的越詳細,耗費的時間也越多,過濾和選擇也會花更多的時間。依我個人的經驗,幾個主要科技媒體網站的測試報 告稍微看一看,論壇找一找,最後詢問一下幾個當 MIS 的朋友,大概也就夠了,不必花大工夫去了解什麼技術細節,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當電腦工程師呀!

在此要提醒大家,如果請朋友幫忙,即使對方是基於情義而免費幫忙,除了口頭之外,別忘了以實質的行動來表示感謝,例如請他喝杯飲料或吃個飯之類的。畢竟朋友要走得長遠,有來有往是基本且重要的條件。

二、建置的時間

從拿到電腦開始,直到電腦能正式上線工作為止,都算是建置的時間。通常買品牌電腦,這個階段花的時間比較少,只需要打開電源,按照螢幕上顯示的內容操作,很 快就能完成作業系統的安裝(現在的主流做法都是把作業系統和驅動程式放在隱藏磁區內,只要在鍵盤上按某個特殊功能鍵就會開始進行),然後把自己想要的應用 軟體逐一安裝即可。如果是 DIY 的朋友,當然就多了一道手續,就是把各個零組件先組裝好,然後才是安裝系統和應用軟體。

在這個階段,我 個人的建議是在完成作業系統的安裝後,就花點時間把硬體的相關功能都測試一下,例如讀卡機能不能用,USB 插座是否正常等等,如此就可從一開始就把硬體問題排除掉,不要等到使用時再想辦法排除,那時候會因為已經安裝各種應用軟體,而使得整體電腦使用環境變得複 雜,故障排除將會增加許多困難。如果確實做這樣的動作之後,日後發生故障,通常只有兩個因素,不是軟體衝突就是硬體老化故障,很少有所謂硬體瑕疵的問題。

三、攤提年限

一般人很少會思考所謂攤提的問題,年輕時的我也不例外。後來有機會和一位從事會計工作的朋友聊過之後,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思考重點。當時他提的問題 是:電腦軟硬體的推陳出新那麼快,在兼顧軟硬體更新和企業績效的前提下,攤提該怎麼算?其實這位朋友真是高估我了,這我哪會懂啊?當時我還問他一個蠢問 題:什麼是攤提?當時他解釋給我聽的例子是:買一輛摩托車要五萬,應該騎多久最划算?如果只能騎五年,表示每年要攤提的成本是一萬,如果能騎十年,那麼攤 提的成本就是五千,攤提的期限越長,當然表示設備成本比較低。(詳細內容不大記得了,而我的理解是這樣,如果有誤,歡迎懂的朋友指教一下)

後來我開始思考,一台電腦該用多久才划算?我個人通常買台電腦大約花三到五萬,跟我的摩托車差不多,但我用的電腦最久的是八年,最短的五年,摩托車卻已經騎了十五年了!也就是說我在電腦方面的花費比摩托車還多!

不 過這樣的計算並不正確。因為摩托車的功能單一,電腦卻是多樣化,除了工作賺錢之外,還有娛樂,其所帶來的效益比摩托車多。只是娛樂所帶來的效益難以量化, 因此用了五年的電腦,帶來的效益「應該」比騎了五年的摩托車還多。我個人的簡單計算和感覺,起碼要用個五到八年才划算。畢竟正職薪水不高,外包 case 難接,賺錢不易,想要的電腦單價又那麼高,不多用個幾年怎麼划算呢?

我認識一位從事 MIS 的朋友,其實他的薪水不低,但手邊的錢卻不多,因為他是 3C 產品的發燒友,有新玩意兒他總是會在第一時間買,相似的設備一大堆,可是能帶來多少好處呢?很多東西都是玩個幾次就不玩了。他認為這是為學習而投資,我覺 得是浪費。因為從沒看過他因此而多賺錢(包括升職加薪和賺外快)。

所以,仔細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吧!看到新東西也別急著買入,有些新功能其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根本是用不到的!如何讓已經有的設備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才是需要用心思考的地方。

勞力

建置電腦通常花不了啥勞力,尤其是選用品牌電腦。比較明顯的是 DIY 的朋友。我個人是屬於小心謹慎一族的,組裝之前還會手寫一下步驟,安裝時還會再三確認相關的插座和排線,以免接錯而弄壞昂貴的零組件(其實現在的設計已經 很難出現這種狀況了,但個人的習慣難以戒除),完成之後,還是要燒機測試一下。畢竟會想要 DIY 的人,無非就是希望自己親手打造一台心目中最棒、最合用的夢幻電腦,問題是所需的零組件通常會來自各家廠商(不然如何夢幻起?),產品之間沒有經過嚴謹的 相容性測試,組合起來到底會不會發生問題是很難說的。

雖然各家廠商都說依據業界標準,但實務經驗顯示,出現硬體衝突的情形並非鮮見。而有信譽的廠商所推出的品牌電腦,通常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會考慮這些問題,大多不會有硬體衝突的問題,畢竟產品的問題越少,售後服務的成本就低,對於商譽也有幫助。

金錢

建置電腦怎麼可能不花錢?除非是遇到有錢又生性喜新厭舊的朋友,三不五時就要你幫他解決掉不要的電腦。惟,這樣的朋友可遇不可求,多數的人還是要自己辛苦攢錢買電腦。

錢 固然要省著點用,儘可能的讓每分錢都能發揮該有的效用,不過也要考慮買來的電腦能不能達到預設目的,不要省過頭而事後懊悔。例如有些軟體本身就是重量級 的,需要的是 BMW 級的蠻力才會順暢(就是需要昂貴的高階硬體),結果卻配給它一台 50C.C. 的小綿羊機車(最低階的入門機種),軟體執行過程的每個步驟,總是需要無止盡的等待,這樣不是省錢,而是更加浪費。因為耗費的時間增加,工作的單位成本也 增加,電費也會跟著增加。

話雖如此,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自己到底擁有多少銀兩,不要讓慾望無意義的膨脹,只要讓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能極大化效用即可,不必跟別人做無謂的比較。

成本是總合計算的結果

綜合上述,大家應該能夠體會,成本的計算是各種因素總合的結果,金錢的支出只是最淺顯易見的一個項目。至於該如何計算出最低的成本,其實很難有一定的標準, 畢竟每個人考量的重點不同。以我為例,要求的是建置時間要最短,而電腦的效能要好,執行一個動作 2 秒內一定要有反應(所謂有反應,就是要即時顯示該動作該有的下一動作或結果,即使是顯示忙碌中也行,不能按了按鍵後 2 秒還無動於衷),如果不能達到 2 秒反應的要求,我就會開始找比較不耗資源的替代軟體或換台新電腦。原因無他,我認為時間的價值遠勝於勞力和金錢。

所以大家在計算成本之前,還是要先抓出自己的標準,而訂定的關鍵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機會成本。把每種因素的價值,依個人認定的高低排序,就能排列組合出各種機會成本,從中選擇最低者即可。

以上只是大概的講述建置個人電腦所需考量的成本概念,事實上還有些細節值得大家考慮,只是本文的重點不在此,緣此之故,僅將其他應考量的項目用要點的方式臚列如下,以供有需要者參考:

  1. 時間
    1. 規劃的時間
      1. 思索自己的需求
        1. 想用什麼應用軟體
        2. 採用能順暢執行應用軟體的硬體
      2. 尋求別人幫忙時,要誠實以對
      3. 尋找需要的資訊
    2. 建置的時間
      1. DIY 耗時但可完全符合自己的需求
      2. 品牌電腦省時但不見得完全符合自己想要的
    3. 越快完成工作,才會省下時間和電費
    4. 攤提的年限
  2. 勞力
    1. DIY 的條件
      1. 對硬體要有基本的認識
      2. 適當的工具和組裝技巧
      3. 售後服務的困難:零件個別保固
      4. 日後電腦故障要有能力確定問題何在
      5. 基本的故障排除技能
    2. 選擇品牌電腦該知道的事
      1. 了解產品的內容
      2. 確認有何售後服務
      3. 了解保固年限與內容
      4. 了解維修的內涵
        1. 軟體只回復到出廠狀態
        2. 硬體修復到堪用狀態,不一定換新品
      5. 了解收取費用的類型
        1. 檢測費
        2. 免工資且免零件費
        3. 免工資但要收零件費
        4. 過保固後,什麼費都要收
  3. 金錢
    1. 軟硬體的購買
    2. 故障維修
    3. 升級改裝
    4. 使用的電費

選用軟體的考量

前面一大堆讓人看了頭昏腦脹的項目,大部分只是細節,真正的重點其實只有一個,就是選用什麼應用軟體。選定所需的應用軟體,才能決定作業系統和硬體設備。例 如已決定玩某重量級的遊戲,此遊戲非高階顯示卡不能看到最華麗的效果,如果不採購高階顯示卡,那玩這遊戲的樂趣就少了許多。此外,硬體的選擇有限,充其量 只是不同公司的產品,加以排列的各種組合而已,在建置電腦一事中並非居於關鍵地位。

此外,選定的應用軟體,往往也會決定該採用什麼作業系 統。有些軟體只有在 Linux 下才有,想要使用 Microsoft Windows,除了使用虛擬軟體之外,別無他法,反之亦然。到底選擇應用軟體該有哪些考量呢?以下是我個人的經驗與心得,同樣以要點的形式僅提供給大家 參考:

  1. 合用性
  2. 費用
  3. 售後服務
  4. 取得的便利性
    1. 實體商店
    2. 網路購買與下載
  5. 穩定性
    1. 與硬體的整合程度
    2. 程式更新速度的緩、速
    3. 介面的一致性
  6. 技術支援
    1. 必要的說明檔或文件
    2. 愛用者社群的分享
  7. 技術更新
    1. 漏洞或瑕疵修補
    2. 與時俱進的新功能
  8. 學習的成本
    1. 原廠提供多少的資源(通常不要有太高的期望)
    2. 同好社群
    3. 討論區(要小心業務代表或公關的發文)
    4. 佛心部落客
    5. 自行摸索(最耗費成本卻是成效最好的方式)

透過上述這一堆考慮項目,相信多數人一定能夠找到合用的應用軟體,以及尋找後續使用所必須的相關資源。而以本文的核心主題--成本來說,應用軟體不外乎有兩 種,付費(以商用軟體為代表)和免費(免費軟體和自由軟體為主)。在應用範圍與生產效能相似時,通常我會以自由軟體為優先選擇。主要的理由如下:

  1. 自由軟體通常免費,且無版權問題

免費使用雖然不是自由軟體最重要的理念,不過卻是蠻吸引人的一項主張。在功能相似,效果差不多,為何要選用商用軟體呢?就像要把成品或找到的網頁資料轉成 PDF 檔,只要功能簡易的 PDFCreator,就可輕鬆達到轉檔並加密的要求,根本不需要花上萬元買 Adobe 的官方工具軟體來用。至於版權問題,自由軟體根本就不用擔心,保證 BSA 絕對不會來找麻煩!當然,不見得找得到合用的自由軟體,必要時還是得用商用軟體。

  1. 自由軟體通常不需要太高的硬體設備

有時讓我覺得很驚奇的是,明明功能、製作成品的效果都差不多,往往自由軟體需要的硬體資源較低,也因此可以降低硬體的購置成本。或許是我的成品複雜度較低, 不需要什麼高深的學問,加上對程式設計又是外行人,無法明白原因何在(也不需要明白,只要眼見的效果符合客戶的要求就好,不是嗎?)。但可確定的是,我所 支出的成本下降啦!

  1. 軟體更新頻率與速度差異不大

這一點很多人爭論不休,不過就我看來,除非是大公司(如微軟、Adobe 之流)的產品,否則軟體更新(包括瑕疵和安全漏洞的修補)的速度都差不多。畢竟程式更新牽涉的範圍頗大,沒有足夠的人力或資本,很難達到「有錯必改」,有 新功能馬上更新補強。很多小公司或個人工作室的產品,往往連安全更新或相容性更新都出不來,尤其是微軟的作業系統改朝換代時最明顯。在自由軟體的陣營內, 有公司為背景的軟體(包括作業系統),更新的速度也跟大型商用軟體公司差不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如 Ubuntu,一年兩次的改版,有時候還會讓人覺得是不是太快了些?而社群或個人製作的自由軟體呢?一樣有的快,有的慢。既然大家都是半斤八兩,那麼對這 一點就不必過於在意。

  1. 對個人而言,學習資源與商業軟體的差異不大

採用一套新軟體,免不了要花點時間學學怎麼用,即使只是更新版本,有時候也得了解新功能在該應用領域到底要怎麼用,如何讓效果更好、操作更便利、效率和效能 更高。通常,軟體製作者會提供說明檔或者在官方網頁提供相關資訊。如果看的不是很懂,或者遇到的問題是官方資料沒有的呢?直接問製作者當然是最簡單的方 式,不過常常以失望收場,此時所用的若是商業軟體,更會有一種花錢找罪受的感覺。我曾打電話問過微軟有關 Office 的問題,得到的回答是:請問您有到微軟知識庫尋找過相關資料了嗎?我說:有,但你們的機器翻譯看不懂,英文版的描述的問題和中文版的不甚相符,有沒有其他 可以幫我的方法?客服要我留下資料,等有答案時再聯絡我。想當然耳,此事就沒有下文了。怎麼辦?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上網找答案!搜尋一 下討論區、論壇或高手的部落格,看看有沒有什麼訣竅。或許企業用戶有不同的諮詢服務,但我的個人經驗幾乎可以確定,個人用戶不大可能會有更好的服務。既然 最後有問題都要上網找答案,那麼選擇自由軟體或商用軟體就沒差別了。

  1. 少一點學習,多一點應用

有一些應用軟體的發展已臻成熟,除非該應用領域有新的重大突破,否則相關應用軟體在功能面不太可能會有功能更新空間。只是對商用軟體公司來說,這可不行,一 定要想辦法在介面或功能面推出不同以往的面貌,否則很難說服客戶採購,但這往往會增加使用者不必要的學習成本。微軟的 Office 在 2003 和 2007 二個版本在介面上的變更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我看過的使用者中,很多連樣式都不知道怎麼用、段落間距和行距也搞不清楚,只知道用預設範本輸入文字交稿而已, 介面的變更確實造成他們不小的困擾,得花「一點」時間去學習適應。如果使用的是 OpenOffice.org 或者 LibreOffice,介面始終如一,起碼在操作上就省去再學習的時間,使用者就能有多一些時間用在正事上面。當然,我並不是主張操作介面不該改變,而 是認為操作介面的改變,應該配合新功能和實務應用上的必要性才有意義,而非為了改版而改版。

透過上述的說明,相信讀者朋友們對於購置電腦的 成本,應該有些概念,下次要採購時,應該或多或少會有些幫助。其實不論經濟景氣或不景氣,只要能節省不必要的開銷,就能做更多的事,例如多利用網路和數位 內容來提升個人的競爭力。如果能以企業看待成本的角度來看待個人電腦的建置,相信更能讓自己的每一分錢花在刀口上,用更少的代價達到更大的效果,不是一件 很美妙的事嗎?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 the following articles:




OSSF Newsletter : 第 189 期 保護雲端隱私的技術:Homomorphic Encryption 與 Unhosted
Tags: 擁有成本,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   Attila,  
Category: FOSS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