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以最快的速度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動輒數十萬的條目數量,而且可能的話,每個條目都可以擁有一定的內容篇幅。能夠成就這樣的偉業,靠得就是異於一般百科全書的編篡方式。維基百科的作者不一定是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不管從寫作、審查到管理,更多的參與者都是業餘的愛好者,甚至於可能是門外漢。
但是這個模式並不代表維基百科可以脫離專業而存在。百科全書畢竟跟尋常的共筆不同,一般人看到「百科全書」,就會想像它是正確而權威的。而為了保證維基百科的正確,在寫作之中就會要求必須引用權威性的參考資料。如此一來雖然動手創作者就算只是個門外漢,但是當內容完全是依據權威來源寫作時,最多就是抓不到重點,文章過於雜蕪或簡略,而不至於出現太離譜錯誤。
雖然可能會有些激進的人會認為,在內容上只准許訴諸權威,會讓一些揭露事實卻會擋人財路的意見,因為被排擠在專業體制之外,而使其意見在維基百科上缺席。不過從前文所述的原因,很容易理解這是必要之惡。但爭議並不會因為這樣子就解決,而是轉移到「這個人到底算不算專家」的判斷上。
在這裡會出現爭議,有些人直覺上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可以想一想日常生活的經驗:台灣曾經出現過多次診所、大醫院讓密醫看診的案例。一般我們刻板印象裡的「密醫」,都是坐在有點昏暗、沒什麼現代醫療設備的國術館或民宅裡,可能會用一些詭異的藥物或是療法「治療」。對於外表光鮮明亮、設施進步的醫院裡,穿著白袍號稱有美國XXX大學醫學博士學歷的主任,一般人哪裡能想像,其實他可能是連高中都沒唸過的騙子。
因為傳播的發達、出版的開放,人們很容易利用種種方式去操控傳媒、甚至是自辦媒體,塑造權威的形象。另外教育機構普及,讓很多良莠不齊的「學術機構」頒發的學歷證明叫人難以考證真偽;結社的自由,也讓有心人可以自行創立看似權威的機構,來授與自己專家的榮銜。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專家頭銜貶值的年代。
例如「Triangle of Life」生命三角這個與一般傳統認知不同的地震防災概念,日本震災時在台灣就曾出現網路、傳媒大肆傳載介紹,但過幾天後又開始出現澄清訊息的情況。推廣此一概念的人擁有「美國國際救援小組」首席救援者與災難部經理的頭銜,但實際上這個足以混淆視聽的小組,根本是由他所創立,而不屬於任何官方單位。因此,他的說法可靠程度,自然有所折扣。
▲ 圖1:劉永福變裝老阿婆?中文維基百科上曾經對這個說法可不可靠有所爭論。
中文維基百科中,像是「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發生過類似的爭議。這個條目的內容說的是 1895 年,台灣民主國總統劉永福為逃避日軍追捕,登上英國船隻要回到中國的歷史事件。其中,歷史研究者郭弘斌認為劉永福當時是變裝成老太婆才能溜上船,這件事也成為台灣諺語「阿婆弄港」的來源。然而,郭弘斌雖然有多本台灣歷史的相關著作,甚至有在電視開設節目談台灣史的經歷,但其學歷是商學系學士、神學系碩士,歷史研究者的頭銜略有自封的味道。他對歷史事件的考證能力,自然也受到質疑。
維基百科「可靠來源」的指引裡設想到了這樣的情況,因此特別寫到「注意虛假的專家」。列舉出幾種可能是虛假專家的特徵:
指引的譯文略微生硬(當然,也許之後會在維基人的努力下把它們譯得通順點),但是簡單地說,看到觀念大革命的說法,別急著相信、然後堅持放上維基,多半可能是譁眾取寵或別有目的、意識形態的意見。在來源可靠性的評估上,是必須給予較低等級的。
另外有一些情況是,專家之所以稱為「專」,表示他對於某些範疇確實有所長,但是在其他的領域,卻不一定樣樣拿手。在這個學術專業分工細緻的年代裡,隔行如隔山,連相關領域的專家有時候都難免在一些專題上犯下錯誤。筆者記得在大學時代通識課程中,就聽到從事文化研究的教授,在統計各時代漢字字數的時候,以《說文解字》當成漢隷字數的依據、《廣韻》做為宋代漢字字數的依據。然而《說文解字》收字是以小篆為主、兼及古文;《廣韻》由於是韻書,對於破音字會重覆收錄,造成字數暴增。這些細節錯誤,當他人引用其著作時,或許就有可能傳播到維基百科上來。
▲ 圖2:《說文解字》雖然是漢代許慎的作品,可是收的字真的不是漢隸。
當然,這個例子並不是要說,沒有一個專家可以被信賴。這裡要談的只是,在條目的可信度被質疑的時候,應該要避免過於簡單的思考模式。通常,由於維基的寫作者只是業餘愛好者,未必是行家。所以要完全從參考資料的內容,來判斷其是否可靠,有執行上的難度。因此維基百科對於可靠來源判別的方式,的確一定程度上依賴旁證的存在。大學教授、產業界知名人物、大出版社…是在常識裡比較可靠的行家。然而不代表只要有了這幾項的頭銜,就成為不可被質疑的金身。在面臨爭議時,要更謹慎地去驗證幾個問題:
第一,這個「專家」的頭銜,是否具有爭議?學歷是否來自非正規的教育機構(函授、社區大學)?其任職的團體組成成員如何,是否具公信力?他獲得的獎項,審查委員是否經過嚴格挑選、機制是否公平合理?這些問題若有可疑之處,在網路時代常常可以透過搜尋找到蛛絲馬跡,許多虛假的專家往往無法通過這個層次的考驗。
第二,這個條目所觸及的議題,是否為這個「專家」專精的範疇?例如要寫「賽德克族」的條目時,人文學院教授的論文應該會比魏德聖導演的電影可靠,民族系教授的論文又比中文系教授的可靠,而平日從事台灣原住民研究的民族系教授,其論文又比同系裡研究美洲民族的教授可靠些。如果可能,想辦法透過大學網頁登錄的資訊、過去出版紀錄等等訊息,去比對出專家在此一問題上專精的可能性。
▲ 圖3:圖書館資料庫的「作者」搜尋,可以協助找出一個專家真正專精的範圍。
第三,這個條目所觸及的議題,是否與這個「專家」有切身的利益衝突。某醫師即使是心肺方面的醫學權威,但他接受煙商贊助之下做出來的吸煙對心肺功能影響研究報告,就十分值得懷疑。當然,利益關係常是隱而不顯、必須要靠知情者對媒體揭露才會曝光的,所以有時候這樣的資訊往往與負面的爆料黑函夾雜在一起。到底是真的有糾葛、還是抹黑的流言,有時候也必須謹慎討論判斷。
檢視這些問題都不需要十分專業的能力,只要多用心,肯花時間去查證、去搜尋,就能夠找到答案。而更令人振奮的地方是,因為維基百科是一個社群合作的作品,這些查證的工作可以由多個維基編輯分頭去完成,不必通通交給被質疑的作者承擔!你唯一要做的只是敞開心胸,當你所引用的參考資料被其他編者多方舉證質疑的時候,感激他們替你補上了查證的工作,而不是視他們為來找碴的麻煩鬼,那就能夠促進良好的合作關係了。
Reke,台灣維基社群成員,PTT 電影板板主,主業為文字工作者。著迷於電影,耽溺於文字;在現實裡怯弱地柔從,在評論裡驕傲地反抗。電影部落格:https://rekegiga.blogspot.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