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自 Federal Times,原作者為 Brian Paget:
https://www.federaltimes.com/article/20131215/ADOP06/312150005/Viewpoint-5-open-source-myths
政府機構採行開放源碼多年來,廠商、平台、工具和技術的景況已經有了大幅擴展。用一隻手遍數主要開源選項(Red Hat Linux、MySQL Oracle、Apache 網路伺服器等)的日子已經過去,市場上充斥著來自技術公認廠商與新秀供應者的數十種解決方案。
在來自各方關於每套開源解決方案優劣處的訊息轟炸之下,開源採用漸增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更多的困惑。如何從現實中過濾出迷思,是對政府機構決策者的一項挑戰。當這些機構移往開源專案並評估新解決方案時,普遍存在著五種迷思,值得加以思考。
把程式碼加以開源的聯邦機構,通常會有一種期待:只要打造好環境,就有人會來,免費幫忙做事。開放源碼也許會吸引到一些人,但是不會有成千上萬的人排隊,準備要貢獻所有公開的開源專案。即使是 Apache Hadoop,這個可以說是最熱門的開源專案,去年也只吸引不到 50 位貢獻者。
有些人認為因為害怕開放源碼會吸乾產品交付、服務和支援的營收,現今的軟體廠商會保護他們的私有軟體領域。事實是,創新的現有軟體廠商踴躍地靠向開放源碼。Adobe、Google、Amazon 等公司,以開放專案創造出可觀的營收。這些公司之所以擁抱開放源碼,是因為不斷重複建構作業系統、資料庫、網路伺服器等系統的基本元件,越來越不合時宜。最成功的開源專案反映出,軟體創新正向堆疊上方移動的自然發展。同時,元件的標準化與大量商品化推動他們走向開放源碼。
有個普遍存在的迷思是,當專案開源之後,機構就可以為創新解決方案縮短上市時間。的確,開放源碼透過把軟體許多基本組成單元自由化、公開化,讓更大的社群無需重複開發即可運用這些基礎,因而促進創新。不過,這些元件的成功有賴於不會隨時間急劇變動的穩定核心功能集,這一點也是事實。因此,在核心元件上的創新腳步,事實上比傳統軟體要來的緩慢。
商業軟體的前期成本一般會高於免費下載的開源專案。然而,整體 IT 轉型的成本,大部分是落在實現機構轉型的相關人事費用上。這些人事成本是會變動的,或高或低主要是受到實現轉型所利用的工具影響。因此,最好的工具加上最優秀的人才,才能最終按時在預算內達成最棒的專案。
開源專案的狀況與涉及其他類型軟體的技術專案沒有什麼不同。有些專案品質很高,有些很低,很多則處於中間。開源軟體在許多情況下是絕佳選項,然而和其他技術一樣,機構必須在個別案例的基礎上研究各種選項,了解是誰在貢獻開源專案,貢獻者的背景,專案的活躍程度如何,以及多少人將這套專案運用到企業規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