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筆者不是唯一這麼想的人。2003 年,RealNetwork(就是發行 RealPlayer 軟體的公司)前任技術長 Philip Rosedale 於舊金山成立了 Linden Lab ,並建立出名為 Second Life (以下簡稱 SL)的 3D 虛擬世界;這個看似尋常的線上遊戲或「虛擬實境」冒險,卻有著許多跟任何其他遊戲截然不同之處。首先,SL 的世界是與你我此刻身處的真實世界相連的──不單單是可以自己繪製(或上傳)人物的衣著、設計搭建建築物等,甚至可以把你桌上數位攝影機擷取的影音透過網 路經由 SL 內的大螢幕播出,或者將麥克風收到的聲音傳進 SL 播放,於是 SL 的居民便能窺視我們這個原生的第一生命。
另外,在 SL 的世界中,居民可以使用 Linden Scripting Language (Linden 腳本語言, LSL) 完成以前所不能完成的事,諸如複雜的肢體動作、上天下海的交通工具、甚至是五花八門的武器以及專用的比武場地。這套 LSL 是一種與 C 語言類似的程式語言(事實上根據 SL 的說法,LSL 比 C 略難),不過 SL 在遊戲一開始就提供了基本的教學文件,讓 80% 的居民(也就是玩家,不過 SL 的說法是居民)在前七天內就有能力完成自己的第一個程式腳本。在一般的使用環境中,不管是傳統網頁、Wikipedia 或者是 Linux 界來說,使用者參與、貢獻的比例大約都低於 1% ,亦即絕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是瀏覽者、終端使用者,而非內容撰寫者或修改程式碼的黑客;但是在 SL 中,使用者產出的比率卻高達 30% ,幾乎每三個居民中,就有一個有在製作物件、撰寫程式或產出內容。
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不過稍加探究一下,其實並不難理解。在 SL 的世界中,巧妙地利用虛擬貨幣促成各種經濟活動。舉例來說,買地、蓋房子都要錢,好看的衣著、髮式也要錢,購買各種「動作球」(用來做出複雜的肢體動 作)、開飛機或賽車也要錢;相對來說,如果你能做出好看的衣著、撰寫有趣的程式,那麼其他居民也將樂於花錢向你購買使用。 SL 的居民不會餓也不會渴,不需要打怪撿寶物更沒有甚麼謎題非解不可,就算身無分文一樣可以自由傳送到各個地點,探索新世界或聆聽各地的音樂演奏等;換句話 說, SL 的貨幣完全沒有必要性,一切的經濟活動目的都不是為了存活,而是為了「爽」。
在這種衣食無缺的情況下,文化藝術活動與民生消費娛樂很自然地成為發展的重心;貢獻的目的不再只是要讓自己爽,更是為了要讓自己「爽的自 由」變得更大。以社群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貢獻可以被量化地交易、轉換,另一方面各項創意又不會被綁死,等於是在質與量上都鼓勵著眾人創作,並且讓社群的成 員可以與他人自由發展人際關係。在這樣的世界中,有人撰寫了電玩(遊戲中的遊戲,沒錯)並因此有了不少收入;有一些醫生設立了診所,開始提供醫療咨詢服 務;也有人重製了科學博物館及研究室,並與真實世界同步授課。在 SL 的網站上,有一張像極 Google Maps 的地圖,顯示了此刻 SL 的疆域地理;同時任何的活動也會即時呈現於上,用滑鼠一點,就能帶領你所扮演的 SL 居民傳送到該處。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有趣之處在於,雖然 SL 如此多采多姿,卻跟過去許多想要把人、身份投射到網路上的嘗試很不同: SL 用了第三人稱視野,而且可以自由控制「鏡頭」位置,而不受限於扮演的角色;另外 SL 中隨性打字聊天時,系統播放的音效居然是敲打鍵盤聲,於是當居民們熱烈串門子時,你會聽到鍵盤敲打聲此起彼落──這些刻意營造的感覺非但不會讓人感到格格 不入,反而讓人們更能接受這第二生命的本質:更自由的延伸,而非對現實不滿的補償。許許多多我們五年前難以想像得到的所謂「虛擬社群」的應用,此刻都已經 存在了;人們樂於在 SL 創造世界,同時也樂於承認第一生命的自己,並將兩者連接起來,這是我覺得相當重要的一點。
任何研究社群議題的人都該玩玩 SL ,玩 Web 2.0 的人也該看看這個正在發生中的未來 Web ; 2006 年的今日,通往夢幻土地的大門已敞開,順暢的網路及堪用的 3D 顯示卡,或許將是最後的門檻了。
參考網址:
1.《世紀末軟體革命復刻版》
2.Linden Lab
3.Second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