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年會的開場中,吉米威爾士提及了過去一年中,與維基百科相關的大新聞之一- Seigenthaler 被描寫成與甘迺迪總統暗殺有關,CNN 對此的批評,反而使英文維基百科的流量遠遠超過 CNN,讓現場的聽眾們莞爾一笑。雖然這是一則負面的報導,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其結果這對維基百科而言,是很大的鼓勵。維基媒體開放的線上編輯機制,正是 藉著大量使用者的參與、共同監督,來維持它的穩定成長。且這項不實的編輯內容,也促使維基媒體社群,更加重視對這些社會上正活躍人物相關內容的來源,並更 嚴格地規定,在編輯者沒有提出供驗證的來源時,其編輯的相關內容一經發現,可被立即刪除。
最大的維基百科計畫英文版,現在已經有超過 137 萬則的辭條,這是令相信草根力量的一群人非常振奮的數字。但是吉米威爾士也再度在國際年會的開幕上提到,面對更多的「可信度」的質疑,維基百科的編輯重點應該轉向到「質」的提升,而不是強調數量上的追求。
相較於為維基狂,中文維基年會參與人數約有 100 多人,分別來自香港、台灣、中國、澳門、日本,雖然小型,但是因為許多參加者,都是中文維基的 Heavy User,終於有機會可以跨出電腦螢幕,真實地面對面交流,讓人倍覺溫馨。吉米威爾士在中文年會的一開場,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數據,指出系統統計,中文維基 百科活躍用戶約有八十多人,而這八十多人,貢獻了中文維基百科超過 50% 的內容。吉米威爾士說:「這 80 人大概都在現場吧。」
在中文維基年會場次安排上,維基媒體的社會效應和操作討論的議程約是一比一,但是比較不同主題的參與人數,操作討論的議程參與人數,明顯 比社會方面議題的討論多了一些。這和中文維基媒體計畫的網路上觀察而得的現象不謀而合。在英語系的網路使用人口,普遍都聽過甚至是天天在使用維基百科查詢 資料,前美國總統卡特在和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士會面時,也說 "I use Wikipedia everyday.",但是在華文的網路使用人口中,還有很大的比例連聽都沒有聽過這項網路上的知識分享計畫,以經常使用網路的大學生為例,一個班上聽過 維基百科的人數,可能不到一人。
因此當國際年會上有很高的比例在討論將維基媒體各項計畫應用到不同領域、商業化應用、自由開放的觀念時,華文領域的使用者的重點,還放在 「如何編輯維基百科」,有更高比例的使用者,尚需別人的鼓勵,才有「勇氣」修改別人的文字。這和我們從小被教育成一位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有關。
中文維基年會討論內容的另一大特色是關於中國對於維基媒體計畫封鎖的討論,討論的方向除了政治方面的分析、批評之外,許多人也分享了在被 封鎖的地區,如何透過其他方法,繼續參與知識分享的工作。這樣的情形在國際年會上是難得一見的!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大問題,和全世界的問題放在一起時,它就 變成許多問題的其 中一個。各語言版本有各語言版本的問題,在不同地區也會有不同社群要去適應各地法律的問題要去深入討論,而這也是國際年會無法完全承載的議程。
從國際年會和中文年會來看華文地區知識分享的情形,華文的使用人口不論是在開放的自由文化還是知識分享的主動性,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