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創作足跡
建立日期 2006-06-02 08:00 最近更新在 2011-12-27 14:15
作者是 Jedi
千禧年以來,網路文化的蓬勃發展恐怕要歸功於各式各樣的軟體系統──不是因為這些程式採用了甚麼嶄新的演算法,而是因為它們持續地降低各種使用的門檻,讓先進的技術也能為販夫走卒所用。這種變化中,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部落格:由於工具使用的簡化,而真正改變人們思考方式的最佳例證。
以部落格作為開端,值得我們繼續發想的還有許多不同的創作形式。首先不妨讓我們來看看程式碼:所有建構今日網路世界的創作中,最特別的一種創作。程式碼的 創作很特別,尤其是對於多人參與開發的系統來說,總是會有一個程式碼的「倉儲」,陳列著歷次演變修改的經過;試想一幅畫作,從構圖開始,每一筆被添加上去 的樣子,以及每一道被拭去的擦痕,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創作者可以從過往任何一刻的作品形體為基礎,嘗試全然不同方向的變化。 但是除了程式碼之外的所有創作,都沒辦法這麼做。你或許知道金庸的小說每一版都略有出入,但是除非你是專門研究「金學」的人,否則你很難確切知道到底是哪 裏不同;你可能知道一般漫畫中「被擦掉的線條」恐怕比留下來的還多,但是就算你是原作者,被擦掉的線條就是被擦掉了,你很難再「從中途重來一次」。造成此 差異的原因,部分來自創作習慣的不同,但是更大的原因其實是來自於創作工具的不同。 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開發環境就有版本控制系統、修訂版倉儲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的,當他們每次遞交程式碼時,開發系統就會自動處理完其他事;但是對於作家來 說,顯然沒有人幫他們整理廢紙婁內被揉成一團的草稿,這些曾存在過的靈光一閃就這樣淹埋於浩瀚宇宙中,從此沒有再見光明的一日。 當然我們都知道微軟的 Word 內建了一個叫「追蹤修訂」的功能,但是那其實是個悲劇──即便是最新版的 Word ,也無法承受數百次變更後的檔案,這個檔案甚至可能錯亂而無法被正確讀取。包括微軟的多家廠商在開發新的作業系統時,也都試著想採用內建修訂版管理的日誌 式檔案系統,但是這樣子對所有檔案均以修訂版的方式管理,會讓使用者付出過高的成本,最後也紛紛作罷。 對照軟體開發環境的作法,到底非程式的創作者們需要的是個怎樣的環境呢?首先,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原本的工作應當受到最小的干擾──視覺顯示上不應該 因此變得凌亂,檔案尺寸不應當因此變得肥大,操作不應當因此變得窒礙,設定不應當因此變得繁瑣,介面不應當因此變得費解。接下來,在標定版本變更及檢視版 本差異時,又是另一個挑戰:文字著作也許需要逐字比對,但是也許需要的是逐句或逐段的比對,甚至是逐章節的比對;但是遇到音訊或視訊這類多維度(音軌、節 奏、頻率、音強、解析度、亮度、彩度、效果……)的資訊時,又該怎麼辦?更遑論這些不同版本間要如何合併混用了。 在過去幾十年來,所有紀錄、分析、使用這些變更的資訊,要嘛變成大部頭的學術論文,要嘛變成紀錄片。在接下來的這個世紀中,如果這方面的技術能有卓越的進 展,人類的文化纔真的是又往數位化時代邁出宏遠的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