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底舉行的開放源碼商業大會(Open Source Business Conference)上,多位產業專家警告,創投已經在宣稱開放源碼的新興公司投下太多錢,有可能導致網路泡沫化的投資危機重演。 開放源碼實驗室(Open Source Development Labs)的主分析師 Dave Rosenberg 就表示,儘管 2005 年有許多開放源碼軟體與服務公司出現,相關的商業模式仍處於實驗階段且有待驗證。 根據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PriceWaterhouseCoopers 與 Thomson Venture Economics 的研究,截至 2005 年 9 月為止,創投在以開放源碼為號召的公司上,已經投下約 1 億 440 萬的金額,超過去年一整年的兩倍。 產業專家認為,開放源碼企業要成功,需要封閉源碼公司所沒有的某些特質,也就是活躍的社群。但並非所有開放源碼公司都能在商業與社群間取得平衡。Matrix Partners 的 David Skok 表示,許多被投資的公司並沒有社群,假如無法形成社群,這些燒錢的公司會變成一場災難。 社群除了貢獻程式碼外,也能有助產品與服務銷售。像 SugarCRM,就不聘用銷售人員,該公司執行長 John Roberts 表示,反之其開放源碼產品的用戶就是銷售的主要管道。他表示,如此一來行銷與銷售省下的預算就能投資到研發上。Mergere 執行長 Winston Damarillo 認為開放源碼公司也可能因為客戶轉向其他產品而受挫。 OSTG 編輯 Robin Miller 以 LinuxCare 的失敗為例,他認為這家在 1999 創立的 Linux 服務公司,由於 Red Hat 開始在發展 Linux 之外,同時提供 Linux 服務,而失去其利基,將產品建構在其他人的智慧財產上,而沒有自家的智慧財產,是 LinuxCare 失敗的基本因素。 他認為開放源碼商業可能的泡沫化,與創投無關,依賴他人的產品與元件才是主因。以 Oracle 收購 InnoDB 為例,按理說應該對 MySQL 不利,但 MySQL 擁有自身的智慧財產,免於過度依賴他人程式碼的風險。
相關網址:
1.給開放源碼新興公司的建議
2.開放源碼,開放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