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二望一的 Linux 發行版本-Linux Mint

簡介


Linux 從 1991 年正式發表至今,已經有大約二十年的發展歷史,並且逐漸成為各種計算機平台或手持裝置主流的作業系統。在這二十年之中,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的 Linux 發行版本,其數量也有多達數十種之眾。其中有在 Linux 發展初期便已經存在的 Slackware 等版本,也有在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新發行版本,例如 Ubuntu 等發行版本。許多人都知道,Ubuntu 這個後起之秀目前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佔有率最高的發行版本,但如果要問排行第二的發行版本為何,大多數人多半都會猜 Fedora、Red Hat、Debian 等發行版本。畢竟這些發行版本都有一定的歷史,自然擁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根據 DistroWatch 網站的統計資料顯示,排行第二的 Linux 發行版本,其實是 Linux Mint,而非 Fedora 等較為知名的發行版本。


官方網站:https://www.linuxmint.com/
下載網址:https://ftp.oss.tw/pub/Mint/LinuxMint-ISO/stable/11/linuxmint-11-gnome-dvd-32bit.iso (866.9MB)

Linux Mint 主要使用自由軟體,除了一些特定的硬體驅動程式與廣為使用的應用程式為版權軟體以外(例如 Adobe Flash 外掛程式與 RAR 壓縮程式等等),收錄的大多數軟體都是自由軟體或開放原始碼軟體。Linux Mint 本身並不會特別限制自己所使用的軟體是否為開放原始碼軟體,也不會刻意強調所使用的軟體是自由軟體,但基本上 Linux Mint 會以收錄自由軟體為主,這是 Linux Mint 與其他大多數 Linux 發行版本較為不同之處。

▲ 圖1 Linux Mint 的操作畫面


Linux Mint 發展歷史


Linux Mint 最早的版本出現在 2006 年,當時的版本代號為 Ada,其版本編號被設定為 1.0 版。雖然是 1.0 版,但此版本被視為是 Beta 版本,且此專案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視。有趣的是,1.0 版從未推出正式穩定版本,這可能也是軟體開發史上少見的特殊案例(採用正式版本編號,但從未發行正式版本)。Linux Mint 1.0 版基於 Kubuntu 6.06 版,預設採用 KDE 桌面管理程式。隨後基於 Ubuntu 6.10 所建立的 2.0 版 Barbara 在幾個月之後推出,並採用 GNOME 作為預設的桌面管理環境。此時,Linux Mint 引起一些 Linux 社群的注意,開始有人加以討論此一發行版本。由於 Linux Mint 相當重視社群使用者的反應,因此在 2006 年至 2008 年之間連續推出五個後續版本,分別是 2.1 版的 Bea、2.2 版的 Bianca、3.0 版的 Cassandra、3.1 版的 Celena 與 4.0 版的 Daryna。


在 Linux Mint 發行版本之中另有一個特別之處,也就是套件資料庫與軟體程式庫 (Codebase) 可能有不同的來源。例如在早期的版本,套件資料庫使用的是 Ubuntu 的 APT 套件伺服器,軟體程式庫也來自於 Ubuntu。但在後來的版本,套件資料庫仍然使用 APT 的伺服器,而軟體程式庫則沿用上一版的 Linux Mint。例如 4.0 版 (Daryna) 的軟體程式庫基於 3.1 版 (Celena),第五版 (Elyssa) 則基於 4.0 版 (Daryna) 等。大致而言,每一個 Linux Mint 版本都會使用上一版本的軟體程式庫,而套件資料庫則使用當時 Ubuntu 最新版本的套件資料庫。如此一來,Linux Mint 實際上並未真正產生分支版本,所以二個不同的版本之中,其系統核心可能幾乎完全相同,也可以確保新版本完全相容於舊版本。


從 2008 年釋出的 Linux Mint 5 (Elyssa) 開始,Linux Mint 捨棄了副版本的編號方式,所以此版本的編號為 5 而非 5.0。此時,Linux Mint 也採用了與 Ubuntu 相同的釋出時程,也就是每隔六個月便推出新版本的模式。稍後 Linux Mint 6 (Felicia) 則不再使用自己的軟體程式庫,而以最新版本的 Ubuntu 作為基底,用來打造新版本的 Linux Mint。也因為 Linux Mint 從這時候開始,都是以修改 Ubuntu 的方式釋出新版本,因此新版本的釋出時間通常落在 Ubuntu 推出新版本的一個月之後,也就是每年的五月與十一月左右。2010 年開始,Linux Mint 釋出以 Debian 為基底的版本,由於此種版本是以修改 Debian 版本而來,因此並不限定只能使用 Ubuntu 版本的套件,也不會遵循 Ubuntu 的發行週期推出新版本。因為 Debian 推出新版本的時程較長,因此 Linux Mint 的 Debian 版本,也相對的拉長推出新版本的時間。


或許是為了方便使用者區分 Linux Mint 的新舊版本,Linux Mint 的版本代號會依照 A 到 Z 的順序加以取名。例如一開始的 1.0 版為 Ada,後續的主版本之中,2.0 版稱為 Barbara、3.0 為 Cassandra、4.0 為 Daryna。之後的 Linux Mint 5 至最新的 Linux Mint 11,其代號分別是 Elyssa、Felicia、Gloria、Helena、Isadora、Julia 與 Katya。依此類推,Linux Mint 下一個版本的版本代號,將會是以 L 為開頭的單字。

▲ 圖2 Linux Mint 提供了眾多不同的版本,使用了不同的桌面管理環境


Linux Mint 的特色


每一套 Linux 發行版本都有自己的優點,Linux Mint 自然也不例外。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主要優點,在於 Linux Mint 本身提供了相當良好的可用性,以及易於安裝的特性。結合這二個主要優點,讓 Linux Mint 成為相當容易使用的一套 Linux 發行版本。即使使用者並未有任何 Linux 的使用經驗,也不會在安裝或使用上產生太大困擾。Linux Mint 本身也提供了許多不同的版本,每一個版本都使用了不同的軟體程式庫,且幾乎全部基於 Ubuntu 進行開發。

前面曾經提及 Linux Mint 主要使用自由軟體或開放原始碼軟體,但並不限制自己不使用版權軟體。至於整個發行版本所使用的主要授權模式,則採用 GNU GPL 授權,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複製 Linux Mint,也可以任意散佈、使用 Linux Mint 作為學習與程式開發的系統使用。如果行有餘力,使用者亦可提供 Linux Mint 在開發方面的技術支援,共同為 Linux Mint 的未來版本盡一份心力。


與目前大多數的 Linux 發行版本相同,Linux Mint 也使用 GNOME 作為主要的桌面管理環境,並以此版本作為主要版本 (Main Edition)。但 Linux Mint 也提供了預設使用其他桌面管理環境的版本。例如 Linux Mint 的 KDE 版本便是以 KDE 作為預設的桌面管理環境,並基於 Kubuntu 進行開發(但目前也有 KDE 版本是基於 Ubuntu 進行開發)。此外,許多人習慣使用較為簡潔的桌面管理環境,例如 Xfce、LXDE 或 Fluxbox 等,在 Linux Mint 之中亦有提供相對應的版本。像是以 Xubuntu 為基底所開發的 Linux Mint Xfce 版本,以及以 Lubuntu 為基底所開發的 Linux Mint LXDE 版本,還有 Linux Mint Fluxbox 版本等。無論使用者慣用的桌面管理環境為何,基本上都能在 Linux Mint 找到相對應的版本可以使用。其中 Linux Mint 的 GNOME、KDE 與 Xfce 版本都提供了 32 位元與 64 位元的版本,但 LXDE 與 Fluxbox 版本目前則僅提供 32 位元的版本。


Linux Mint 在 2010 年 9 月釋出了 Debian 版本,並期許此版本可以與主版本(即使用 GNOME 以 Ubuntu 為基底的版本)達到儘可能相同的地步。這個版本的推出,可以讓先前慣用 Debian 發行版本的使用者有另一種 Linux Mint 的選擇。在今年 4 月,Linux Mint 則發表了以 Debian 為基底,但採用 XFCE 作為預設桌面管理環境的版本,讓使用者擁有更多的版本選擇。


而在今年 5 月底剛推出的 Linux Mint 11(代號 Katya)版本之中,也提供了許多軟體的版本更新,並以更精緻的方式進行設計,以便讓使用者的操作環境更加舒適。Linux Mint 同時提供了 Live DVD 與 Live CD 兩種版本的安裝光碟影像檔,使用者可以依照個人習慣或需求下載合適的檔案。其中 CD 版本內建的軟體數量較少,也不提供多媒體解碼程式 (Codec) 與受限軟體(即非自由軟體)。如果有使用上的需求,亦可在安裝完成後,直接使用升級功能或安裝多媒體解碼程式,將系統升級至 DVD 版本。安裝完成後,即可擁有完整的多媒體支援能力,並且擁有額外的字型、佈景主題、LibreOffice 等各種軟體的支援,讓 Linux Mint 的安裝環境變得更加完善。


Linux Mint 11 在圖形介面方面也有許多改善,例如軟體管理員的外觀變得更加美觀,並提供了較大的軟體類別圖示。新的樣版也開始在此版本的軟體管理員之中使用,此外還提供了一個新的「字型」分類。應用程式的選擇畫面加強了視覺效果與版面排列方式,同時提供了更多資訊以便幫助使用者決定是否要安裝該軟體。而以往應用程式的圖示是從 mintinstall-icons 套件中取得,但現在也可以從系統的圖示主題中取得,所以軟體管理員可以顯示更多的圖示,無論使用者是否有安裝 mintinstall-icons 套件。軟體管理員的搜尋功能以往只搜尋套件名稱,但現在也會一併搜尋軟體說明欄位。雖然這會讓搜尋過程變得更加冗長,但可以得到較為正確的資訊。如果使用者不習慣此種搜尋方式,亦可透過修改設定值的方式,要求軟體管理員僅搜尋套件名稱。

▲ 圖3 Linux Mint 11 的軟體管理員在外觀與執行方面都採用了許多新設計


除了軟體管理員之外,更新管理員也在此版本進行許多更新,並提供了更快的執行速度。以往更新管理員要先檢查網路連線速度,再更新本身的規則,才能開始尋找更新套件。但現在只需要查看更新套件,決定每一個套件的安全性等級的規則則是內嵌於更新管理員之中,不再需要另行下載。每當有新規則產生時,便意味著有新版本的更新管理員。此時更新管理員會暫時忽略其他套件的更新動作,先完成自身版本的更新動作,並且重新啟動更新管理員。這樣的處理機制可以確保使用者在每次執行最新版本的更新管理員之際,同時使用最新的規則。


此外,更新管理員在處理相依套件的問題上也採用了新的處理方式。更新管理員發現系統上的套件有更新版本存在時,會先顯示這些更新套件的訊息,但並不顯示相依套件的相關資訊。此時若進行套件的更新動作,並且發現該套件需要額外的相依套件,系統便會顯示相關訊息,並告知使用者會安裝或移除的套件清單。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先前版本可能出現的套件相依性問題,並且讓使用者更加清楚的知道此次更新對系統所產生的影響為何。

▲ 圖4 更新管理員採用新技術,可以更快完成系統更新工作


Linux Mint 本身提供了相當多元化的桌面設定工具,可以決定整個系統的使用模式。例如在開啟 Linux Mint 終端機程式時,系統預設會顯示一小段有趣的短文。但由於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這樣的設計,因此系統有必要提供開啟或關閉這些功能的選項。以終端機開啟時的短文功能為例,使用者可從桌面設定工具中找到「終端機」項目,並決定是否開啟此功能。其他如桌面顯示的圖示、視窗外觀以及操作介面,也都能利用此工具進行設定,以便將系統的操作方式調整至最佳個人化的狀態。

▲ 圖5 桌面設定工具可以決定系統的使用模式

Linux Mint 11 還有許多不同的新功能與特色,例如提供了更新的桌面佈景主題,APT 提供 download 指令以便同時下載 deb 套件檔與其相依套件等。如果希望徹底了解 Linux Mint 11 的所有功能,或許直接在系統中安裝一套 Linux Mint 11,會是比較容易快速了解 Linux Mint 的方法。


結語


何種 Linux 發行版本比較適合初學者使用,一直是網路上爭論不休的議題之一。這個問題或許很難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Linux Mint 絕對是相當適合所有人使用的 Linux 發行版本之一。或許有人認為市場上只有第一名的產品,才能受到所有人的關注,第二名之後的產品多半不會引起太多重視。但從 Ubuntu 的歷史來看,Linux Mint 也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取得領先地位。畢竟當年 Ubuntu 也是承襲了 Debian 的優點所誕生的新發行版本,在短時間之內取得市佔率第一的成績。這樣的歷史,或許也有可能在 Linux Mint 重現。


作者簡介


翁卓立,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台灣科技大學電子所畢業,目前擔任韌體研發工作,主要使用 Embedded Linux 進行產品開發。著有「Linux 進化特區:Ubuntu 10.04 從入門到精通」等書。




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 : 第 176 期 以 Paros 掃描 Web 程式漏洞

分類: 源碼專案